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图表 天气图表
汶川天气预报40天_汶川天气预报40天查询结果
tamoadmin 2024-08-05 人已围观
简介1.当汶川大地震来之前,为什么没能监测到什么征兆?2.凉山州旅游天气预报凉山州天气情况3.汶川与玉树地震的天眼4.一篇感动到哭的作文六百字5.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有什么区别?四姑娘山天气预报下雨可以去。四姑娘山下雨不会影响游玩。如果四姑娘山有小雨,影响不大,在高海拔地区通常不会下雨太久。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四姑娘山海拔高,早晚温差大,所以要做好保暖工作。准备好花露水,以防蚊虫叮咬,穿长袖保暖的衣服。
1.当汶川大地震来之前,为什么没能监测到什么征兆?
2.凉山州旅游天气预报凉山州天气情况
3.汶川与玉树地震的天眼
4.一篇感动到哭的作文六百字
5.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有什么区别?
四姑娘山天气预报下雨可以去。
四姑娘山下雨不会影响游玩。如果四姑娘山有小雨,影响不大,在高海拔地区通常不会下雨太久。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四姑娘山海拔高,早晚温差大,所以要做好保暖工作。准备好花露水,以防蚊虫叮咬,穿长袖保暖的衣服。
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境内,属青藏高原邛崃山脉,距成都220公里。四姑娘山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2°42′30″-102°58′40″,北纬30°54′16″-31°16′21″之间。
当汶川大地震来之前,为什么没能监测到什么征兆?
5.8.1 技术准备
5.8.1.1 工作情况
2008 年度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在 5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开展,每日一次。由于汶川地震和台风活动以及强降雨影响,2008 年加强并延续了预警预报值班。5月 13 日以后针对地震灾区加密了预报频次,由每日 1 次增加为 2 ~ 3 次,增加了 60 次。预警预报期也从 9 月 30 日延续到 10 月 4 日( 台风“海高斯”登陆) ,11 月 5 日又增加了 1次,增加了 6 天。
2008 年预警预报值班共 159 天,制作预警预报产品 213 份。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94 次( 其中 4 级 93 次,5 级 1 次)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 94 次,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 176 次( 3 级以上) ,在国土部网上发布 94 次。
由于汶川地震区山坡岩土体更加松散破碎、余震不断、强降雨天气频繁出现的情况,加强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主要是加密了预报频次,适度提高了地质灾害预报等级。制作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的频次从每日 1 次增加到每日 3 次,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早晨 7 点、中午 12 点和晚上 7 点 30 分气象节目发布,并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气象节目一起滚动播出,同时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实时发布。警示当地居民和抢险救灾人员注意防范地震余震和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警示临时居住帐篷和救灾场所的百姓要避开山体斜坡、河流沟口等易发地质灾害的部位,提醒沿山路行驶的车辆和行人要注意山体滑坡、崩塌落石和泥石流。
适当增加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频次的工作流程为: 国家气象中心提出,经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会商后联合发布。西太平洋洋面生成( 强) 热带风暴后,若预测可能影响中国大陆,国家气象中心提前告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便针对东南沿海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5.8.1.2 预警产品计算
( 1) 集成了两代预警模型
为了便于新旧预警模型并行使用、相互校验,提高预警预报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新的预警预报系统软件中将第一代预警模型( 临界雨量模型) 、第二代预警模型( 显式统计预警模型) 集成在同一系统中( 图 5.35) 。
第一代预警模型( 临界雨量模型) : 基于雨量站点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计算在雨量站点上完成,在雨量站点上生成不同等级的预警等级点。
第二代预警模型( 显式统计预警模型) : 以剖分的网格( 10km ×10km) 为单位,在每个预警网格上计算预警产品值。
图 5.35 两代预警模型集成使用
( 2) 可用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分布式计算主要是分为: 气象数据自动导入-预报产品计算两步进行,便于预警产品计算之前先完成下载雨量、数据导入、数据分布查看等操作( 图 5.36) 。一站式计算: 将数据导入、产品计算从头到尾一步完成,便于日常预警值班的方便快捷。
图 5.36 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5.8.1.3 数据管理
( 1) 雨量数据自动下载
当气象部门将前期实况雨量和次日的预报雨量上传到 FTP 地址上后,无论是一站式计算,还是分布式计算方式,预报员使用预警软件时第一步就是直接从 FTP 上下载数据,下载完毕后自动提示,并直接导入软件系统参加计算。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 2) 数据自动备份
根据日常工作需求,软件实现在计算完成后,完成原始雨量数据的自动备份、预警产品结果的自动备份( 图 5.37) 。
图 5.37 数据自动备份
原始雨量数据备份到目录“D: \2008rain\0701\”
Copy ftp: / /129.179.10.68 / c-cma / a-forecast /0701 / 整个文件夹。
预警产品结果数据备份到目录“D: \2008results\0701\”
Copy “data \ publish \ ”下的 3 个文件:
gt080701.doc; gt080701.txt; 080701.bmp; 080701.jpg;
Copy “data \ result \ ”下的 3 个文件 080701.w l; 080701.w p;
Copy “data \ station \080701.w t”
5.8.1.4 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功能中,除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 图 5.38,首先在图层管理栏内打开要查询的地质环境条件数据,然后使用“查看属性”来查看相应的地质环境条件) 外,本次软件改进中主要增加了较强大的雨量数据的查询功能。
雨量查询功能主要是基于雨量站点的原始查询、统计查询以及数据导出等功能。通过右键点击“站点查询”,即可得到各雨量站点的信息,主要包括: 实况雨量、累计雨量、14 时雨量、条件查询 4 个选项卡。
图 5.38 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
实况雨量: 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 24h 雨量值( 图 5.39) 。累计雨量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累计雨量,系统设计为累计 7d 的雨量。
图 5.39 雨量查询窗口
14 时雨量: 查询结果是当前日期 8 时至 14 时的 6h 实况雨量、经过计算得到的当前日期 14 时至昨日 14 时的实况雨量。
条件查询: 主要是一些较复杂的定制查询功能和查询结果导出功能。可以通过选择站号、站名、起始日期、终止日期,进行不同时间段各个雨量站点的累计雨量查询( 图5.40) 。
图 5.40 条件查询
5.8.1.5 预警产品修正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自动完成后,预报员可根据经验或会商结果对预警产品进行修正。关于预警产品修正依据方面,增加了分省易发区图; 产品背景数据补充县界、县名以及地貌简图。
( 1) 增加了分省( 区、市) 易发区图( 图 5.41)
图 5.41 分省( 区、市) 易发区图
( 2) 修正了产品背景数据( 图 5.42,图 5.43)
图 5.42 中国地貌底图
图 5.43 预警区县界县名
5.8.1.6 软件界面与显示
软件界面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图层显示标准化等,如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 不同预警等级的颜色也给出相应的颜色显示标准。
( 1) 软件界面
从每日预警值班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简化了预警软件界面,图层控制管理窗口使用更加清晰方便( 图 5.44) 。
图 5.44 完善后的软件界面
( 2) 图层显示标准化
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关于当日 8 点、14 点雨量显示的相关约定根据雨量大小( 子图号均为 34) ( 图 5.45) :
图 5.45 8 点实况雨量显示标准化
≥250mm: 深红色( 253) ,RGB 为 151 31 23;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60;
100 ~ 250mm: 粉红色( 183) ,RG B 为 255 0 191;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50;
50 ~ 100mm: 蓝色( 5) ,RG B 为 0 0 255;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40;
25 ~ 50mm: 浅蓝色( 19) ,RG B 为 135 135 255;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30;
10 ~ 25mm: 绿色( 90) ,RG B 为 0 175 0;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20;
< 10mm: 浅绿色( 7) ,RG B 为 0 255 0;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10。
( 3) 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 RGB,图 5.46)
图 5.46 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5.8.1.7 矢量化网上发布
将发布的预警产品格式改为矢量化格式,从而实现预警产品查询的方便快捷和精确定位( 可直接查询到县级行政区域) ( 图 5.47) 。根据需要可实现雨量数据的实时显示与查询; 同时,能够满足每日多次预警产品的发布需求。
图 5.47 改进的矢量化网上发布及放大后效果
5.8.2 5 级地质灾害警报区
2008 年汛期,共发布了 1 次 5 级预警预报信息。我们对这次预报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5.8.2.1 5 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情况
2008 年 7 月 20 日下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收到中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 未来 24 小时( 7 月 20 日 20: 00 ~7 月 21 日 20: 00) 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有暴雨( 50mm) 。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以及吉林东南局部有大暴雨( 100mm) 。
针对气象局降雨预报和预测暴雨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经过与被预警区省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单位和气象局会商,我们发布了如下预警预报信息: 今日 20: 00 至明日 20:00,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3 级) 。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或很大( 4 ~5 级) ( 图 5.48) 。
图 5.48 7 月 20 日降雨预报等值线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区域
5.8.2.2 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与地质环境条件
根据四川、甘肃国土厅地质环境处获得反馈信息,7 月 20 日晚至 7 月 22 日期间,四川省东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 47 处; 甘肃省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 8 处。
四川省 7 月 20 ~22 日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东部和中南部。在地质环境分区上分别属于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和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
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 以剥蚀构造地形为主,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山高谷深,岭谷相间,山岭海拔 700 ~1700m,间以石灰岩槽状谷地或山间小盆地,山间盆地一般海拔 300 ~500m,相对高差 100m 左右。地形坡度 30° ~35°,背斜山地区较陡。侏罗系分布最广( 达 80%以上) 。地层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软硬相间的岩体主要组合。构造呈北东—北北东走向,由一系列平行的狭长不对称箱状背斜组成,断裂少见。区域地壳属间歇性面状抬升,地壳活动较强。区域最大地震震级为 5.75 级,地震基本烈度为Ⅵ-Ⅶ。
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 以高中山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向南渐增,海拔 1000 ~3700m,切割深度 500 ~1000m,地形坡度15° ~40°,山坡上缓下陡,山顶圆缓,沟谷狭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变质岩,以及中生界的砂岩、泥岩和火山喷发的玄武岩等。软硬相间的岩体组合,类型较多,岩层较破碎。构造以南北向的褶皱、断裂为主,兼有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切割,地层错落,岩层破碎,地壳活动较强,地震烈度为Ⅷ度。滑坡、崩塌、泥石流较发育。
甘肃省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该地区属西秦岭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海拔 2500 ~4500m,地形强烈切割,水文网发育,相对高差 1000 ~2000m,属中高山地形。岩土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碳酸盐岩岩组为主,碎屑岩类和黄土零星分布。年平均降雨量一般为600mm,7 ~ 9 月 3 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 65% ,多暴雨。植被覆盖率达 30% ~ 46% 。属于滑坡、泥石流中等-高-极高发育地区。
5.8.2.3 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7 月 20 日对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布了 4 ~ 5 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7 月 21 ~22 日,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实际发生区在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甘肃南部和中部局部的预报是准确的,四川北部没有报准的原因是实际降雨发生了偏移。20 日预报的暴雨中心是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而实际暴雨中心却落在了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以及陕西西南部( 图 5.49) 。
5.8.3 2008 年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本章选取 2008 年 7 月和 8 月的预报情况进行分析。
5.8.3.1 成功预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 1 个预报区,则按 1 个区计算; 如果有多个预报区,则按实际预报区个数计算,3 级、4 级和 5 级区共同参与计算。用第 3 章 3.7 节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预报准确率( 表 5.11) 。
图 5.49 7 月 21 日预报降雨、实际降雨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对比
表 5.11 2008 年 7,8 月预报准确率
表 5.11 列出 7 月共发布 93 个预报区,有 30 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32.26% 。8 月共发布 64 个预报区,有 14 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 21.88% 。每日预报准确率的变化从 0 ~100%均有,显示地质灾害发生的准确情况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与降雨量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造成预报准确率较低。遇到大范围强降雨出现时,预报准确率会有所提高。
5.8.3.2 空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 1 个空报区,则按 1 个区计算; 如果有多个空报区,则按实际个数计算,、四级和五级区共同参与计算。空报率和准确率之和为 1。用第 3 章 3.7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空报率( 表 5.12) 。
表 5.12 2008 年 7,8 月空报率
根据表 5.12 空报率的计算结果,7 月的平均空报率为 67.74%,8 月的平均空报率为78.12% ,空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预报降雨与实际降雨偏差较大所致。
表 5.13 2008 年 7,8 月漏报率
2008 年 7 月 20 日预报降雨和实际降雨情况可以看出,两个预报 100mm 的地区,其中一个降雨量不到10mm,另一个区中最大降雨量仅为40mm,降雨中心完全偏离预报区域,且降雨中心最大降雨量为 73mm,与预报 100mm 相差 27mm( 图 5.50) 。
图 5.50 7 月 20 日预报雨量与实际雨量对比图
5.8.3.3 漏报情况分析
用第 3 章 3.7 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漏报率( 表 5.13) 。
根据表 5.13 显示的计算结果,7 月的平均漏报率为 66.87% ,8 月的平均漏报率为86.54% ,漏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地质灾害预报是针对比较大的云团或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率较高,而对于局地暴雨等天气情况引发的地质灾害预测较低。
5.8.4 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
将汛期( 5 ~9 月) 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叠加( 图 5.51) 。
显示暴雨日数较大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湖北东部等地。图 5.52 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灾害点密度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暴雨日数在 3 ~5 日之间,而在暴雨日数 >10 日的区域地质灾害点密度并不是最大的,即总体上,暴雨日数分布与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布对应关系不好。
图 5.51 2008 年 5 ~9 月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 5.52 2008 年 5 ~9 月全国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5.8.5 强降水过程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 年汛期( 5 ~ 9 月) 全国共有 8 次强降水过程,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1)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强降水过程
2008 年 5 月 25 ~ 31 日,华南大部,特别是广西、贵州、广东局部发生一次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 50 ~200mm。在全国多个省份引发了 365 处重大地质灾害。其中: 湖南 206处,广西 32 处,贵州 17 处等( 图 5.53) 。
图 5.53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4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2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密度均较大,特别是过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北部、广东中北局部地区,地质灾害点分布更为集中,密度达7.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为150~200mm的区域,覆盖了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地区,密度也较大,达2.8处/100km2。从全国统计来看,5月25~31日88.8%的地质灾害点位于累积雨量50~100mm范围内,全国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本次强降水过程引发的。
图5.54 2008年5月25~31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2)2008年6月6~1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6月6~19日,在我国的华南大部,特别是广东、广西、江西等地持续出现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200~800mm。全国多个省份596处灾害点。其中:江西147处,广西126处,湖南88处,广东55处,浙江33处,云南23处等(图5.55)。
图5.55 2008年6月6日~19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6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200~8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分布最多,占全国灾害点总数的70.5%。过程降水量大于8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400~800mm的区域基本覆盖了广东、广西、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区)的山地(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分布最为广泛,地质灾害点密度为4.6~6.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200~400mm的区域覆盖了云南、重庆、湖南等地,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灾害点密度为6.4处/100km2。可见,本次大范围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控制。
图5.56 2008年6月6~1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3)2008年7月6~10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6~10日,华南大部、贵州东部、江南中西部、江汉东部、江淮西部、黄淮中东部、吉林北部等地出现了贯穿南北的强降水过程,全国多个省份共76处重大灾害点,其中:广东13处,湖北13处,安徽9处,广西2处等。
从图5.57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随着过程降水量增大,地质灾害点密度明显呈现增多趋势,特别是过程降水量介于100~300mm的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点密度为0.8处/100km2;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在0~100mm范围内,也有大量灾害点分布。可见,此次强降水过程分布广泛,除降水中心灾害点个数较多外,在其他降水范围内仍有很多灾害点分布。
图5.57 2008年7月6~10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4)2008年7月20~24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20~24日,四川盆地、黄淮、江淮等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过程雨量50~200mm。在多处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图5.58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主要介于100~150mm之间,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而在过程降水量更大(>2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反倒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区域主要位于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可见山区或者说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灾害发生,主要受到强降水过程的控制,也即只有强降水过程落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时,地质灾害才会大量发生。
(5)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安徽、江苏局地出现强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50~200mm,局地250~530mm。最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的东北局部(>300mm),无灾害点发生;次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南部,为灾害多发区,引发灾害10处。
图5.58 2008年7月20~24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从图5.59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也反映了这一特点,灾害点主要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300mm的区域。在10~100mm覆盖的其他区域,有一些灾害点零星分布。
图5.59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6)2008年8月13~1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13~17日,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等地大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降雨量普遍在50mm以上,湖北南部和东部、湖南西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西部等地有100~200mm,部分地区超过200mm。在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引发大量灾害。其中湖南27处,湖北14处,四川12处,贵州6处,陕西3处,重庆2处。
从图5.60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落于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因为该区域位于湖南西北局部地区,降水强度的大幅度集中[24h降水量湖南桑植(164.4mm)、通道(113.4mm)、平江(108.0mm)破历史同期记录],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
(7)2008年8月28~2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28~29日,湖北、安徽、重庆等地两天累计雨量一般有50~250mm。在湖北引发了7处,重庆引发了4处地质灾害。
从图5.61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该区域主要位于湖北、湖南北部、重庆大部两日累积雨量基本都达到暴雨级别,降雨强度大,地质灾害频发。
图5.60 2008年8月13~1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1 2008年8月28~2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8)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省9个县(市)降了大暴雨;北川县连续5d出现暴雨;彭山和新都2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9月历史极值。地震灾区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频发,重大灾害点达40处(图5.62)。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区域位于100~200mm降水量区域,其次为50~100mm区域。
从图5.63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200mm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西部南北延伸地带。
5.8.6 台风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年汛期(5~9月)全国共有6次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带来了丰富强降水,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引发作用。
(1)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
6号热带风暴“风神”6月25日清晨在深圳登陆。受其影响,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地降大到暴雨,在广东、江西、浙江、广西等省(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从不同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400mm之间时,灾害点分布较多,特别是100~200mm、300~400mm过程降水量时,灾害点密度分别达到了1.2处/100km2和1.6处/100km2。而降水量大于4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东南沿海局部地区,灾害少发(图5.64)。本时段的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于台风带来的集中降水引发的。
图5.62 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5.63 2008年9月22~2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4 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2)热带风暴“海鸥”(7月19~20日)
7号热带风暴“海鸥”7月15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生成。17日在台湾省宜兰县登陆,18日在福建省霞浦县再次登陆。受其影响,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相继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在广东、福建两省引发了7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小型灾害(图5.65)。
图5.65 热带风暴“海鸥”(7月19~20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本次降水过程具有降水面积相对集中的特点,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面积较小,灾害点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150mm的局部区域。
(3)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
第8号热带风暴“凤凰”于7月25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8日早晨在台湾省花莲登陆,同日22时在福建省福清市再次登陆,登陆时为台风强度(中心附近风力12级)。受其影响,浙江东南部、福建中北部等地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长江口、福建、浙江等地出现8~10级大风,局部达14级。在安徽、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份引发了35处型地质灾害。
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徽东部与江苏交界地区,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无灾害点分布。而过程降水量在100~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安徽南部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降水集中,地质背景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图5.66)。
图5.66 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4)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
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6日傍晚在广东省阳西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并于7日下午在广西东兴市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受其影响,华南大部以及云南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过程最大降水量超过400mm。引发130处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过程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分布在广西南部的局部区域,地质灾害低发。而降水量50~100mm的区域分布在云南东部、广西中部、广东中部等灾害多发区,灾害点密度达1.4处/100km2(图5.67)。
图5.67 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
强台风“森拉克”于9月14日凌晨在台湾省宜兰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5级(48m/s)。“森拉克”具有发展快、强度强,移动慢、路径异常,正面袭击台湾,影响台湾和东海时间长等特点,降水集中在福建东北沿海、浙江东南沿海局部,无典型的台风引发灾害报告(图5.68)。
图5.68 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6)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
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晨在广东省电白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5级(48m/s)。“黑格比”带来的强降水过程与强热带风暴“北冕”相似,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介于100~200mm之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图5.69)。
图5.69 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8.7 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以2007年7~8月和2008年7~8月空间预报准确率核算,前者约为40%,后者约为27%,但后者预警面积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大大减少了预警区域,等于减少了防灾相应成本。
用两套系统以2008年5月1~15日实际预警情况开展了对析(表5.14)。
表5.14 2008年汛期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结论是,第二代预警系统在继承第一代系统临界雨量判别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反映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在预警准确度、精细度等多个方面有较大改进。
凉山州旅游天气预报凉山州天气情况
地震目前不可能准确预警
地震的难以预测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第一是地球的不可入性。人类对地下发生的变化,目前只能靠地表的观测进行推测,而这种推测很不唯一。第二是地震孕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是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非常困难。”
汶川与玉树地震的天眼
总结凉山州天气
一、凉山州天气情况
年,西昌最冷的冬季1月最低气温在10左右,9-10月一般在14-21左右。西昌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被称为小春城。气候丰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雨量充沛,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光热丰富。白天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西昌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川西高原安宁河平原腹地。它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攀西的中心城市,川滇结合部的重要枢纽,中国最大的战略基地西电东送在中国。西昌古称杜琼,自秦汉设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镇。
二、凉山州天气类型
凉山属四川省管辖,地形复杂,类型多样。山地、平原、丘陵、高原都有分布。凉山位于四川西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多山,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日照强,紫外线强,所以气温高。因为冬天气温低,雨水少,天气比较干燥,所以平均气温高。
四川天气晴好的景点有汶川三江生态区、四川阿坝、光故居广元的安、剑门关、四川的黄龙、四川的峨眉山、四川的风景区刘的故乡,四川乐山大佛,甘孜海螺沟,深圳赛旅游区。四川的s庄园博物馆等。四川的天气数据来自中央气象台。主要辖市有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宜宾、广安、绵阳、南充、遂宁、眉山、广元、乐山、内江、凉山彝族自治州、泸州、达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巴中、资阳、甘孜藏族自治州。
三、凉山彝族苗族自治州天气
总体来说,凉山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条件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雨水少,干燥温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16~17。如果进行旅游活动,没有旺季。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和水平差异明显,山脚下往往白雪皑皑,绿草如茵,可谓一山分四季,不同日十里。
以大相岭和黄茅耕为界,具有南干北湿、东润西部干燥、低热高凉的特点。
日照量从北向南增加。北部山区年日照时数约为1600~1800小时,中南部地区为2400~2600小时。与我国同纬度及其邻近地区相比,这是湖南、江西、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年日照时数的1.2~1.5倍。是贵州西部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在中国北纬30o以南的地区,除西藏和云南元谋外,这里的日照时数最多,是中国冬季开展阳光度旅游的最佳地点之一。
四、凉山州的气温最近几天
凉山10月14日白天天气现象是小雨,没有连续风向,气温16摄氏度。天气现象为夜间小雨,无持续风向,气温12摄氏度。空气质量17优,相对湿度89%。
寒冷指数:it天气寒冷,湿度大,很容易感冒。运动指数:不适合,有沉淀,建议你在室内做休闲运动。厌恶
在地形上,西部高原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区到北部高原,从亚热带到亚寒带,在垂直方向上有从亚热带到冻土带的各种气候类型。西部一年日照时间1200-2700小时;年平均气温低于8摄氏度;川西高原的年降雨量在600到700毫米之间。所以四川的气候很复杂。
五、四川凉山州天气
四川省凉山州每周天气预报:
今天s天气(2022年10月15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多云,11~16,西风1级,当前气温11。
凉山州一周天气预报日期气温10-15阴11~1610-16阴14~2010-17阴13~2010-18阴13~1910-19阴14~1710-20多云14~2310-21
从010年到1010年,凉山州各地都出现了立体气候。总的来说,凉山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雨水少,干燥温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16~17。如果进行旅游活动,没有旺季。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和水平差异明显,山脚下往往白雪皑皑,绿草如茵,可谓一山分四季,不同日十里。以大相岭和黄茅耕为界,具有南干北湿、东润西部干燥、低热高凉的特点。
日照量从北向南增加。北部山区年日照时数约为1600~1800小时,中南部地区为2400~2600小时。与我国同纬度及其邻近地区相比,这是湖南、江西、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年日照时数的1.2~1.5倍。是贵州西部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在中国北纬30o以南的地区,除了西藏和云南元谋,这里的日照时数是最多的,所以这里是中国冬季开展阳光度旅游的最佳地点之一。
地理环境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东北与宜宾、乐山接壤,雅北接安、甘孜,南接攀枝花,东、南、西与云南省接壤。全州面积6.04万平方公里。
地形特征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西北部地势高,东南部地势低。山地、深谷、平原、盆地、丘陵交织,最高海拔为木里县查朗多吉峰5958m,最低海拔为雷波县江底305m,相对高差5653m。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景观,也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州内构造地貌发育,断裂带纵横交错,多断山、断盆、断谷。有河流冲积平原、洪积扇、丘陵、高原等。在断陷盆地中,盆地周围有断层山,盆地底部与峰顶之间的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
盆地周围的白山冰川地貌保存完好,发育典型。盆地内的冰川河谷和港龙地貌在垂直方向上呈层状分布。既有多层次的剥离面和阶地(如江、雅砻江、安宁河的4~6级阶地),又有层状溶洞(如西昌的雷波马湖溶洞、仙人洞),还有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区的奇景。这种多样化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开展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条件。
有金平山、牦牛山、山南山、小相岭、黄茅岭,是雪山的南支。大多数山峰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甘孜州木里西和稻城交界处的查朗多吉峰海拔5958米
六、四川凉山州天气预报一周天气
凉山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简称。凉山属四川省管辖。凉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四季分明。地形特征多样,包括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梁山县有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雷博、金阳、岳西等。惠东,平均海拔3000米,春暖夏凉,秋少雨,气温适宜,冬季日照充足。这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
一篇感动到哭的作文六百字
现在地震预测的问题可谓炒的沸沸扬扬,各种预报方法层出不穷,从正统的地质学方法,到XX异常的研究(包括地下水位异常,动物异常,某些超人感觉异常),有篇研究蟾蜍异常的文章在Nature上发表,各地的提升了第6,7,8感的超人的事迹也被媒体吹得火热. 我虽然不是地学专业的学生,但详细了解现在的众多地震预报方法后,我觉得有必要澄清误区了.
首先,地震是一个科学问题,为了从本质上把握这个问题,我们先全局性的把握科学体系.这样能清楚认识到现在的地震预测水平以及现在的一些误区和发展趋势.
整个科学体系的基本图像:1.首先,科学体系是分层次的:最低层的是量子力学,之上是经典物理学,化学,在上面是生物,地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底层学科可以为高层学科提供概念性和工具性的指导和帮助. 2.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尺度范围,都有不能(这点参见附录)也没必要从更基础规律推导出来的独有的基本规律(但概念和工具可能需要由更基础的学科提供).在该学科中,其他复杂规律和现象原则上都能由这样的基本规律推导出来(也就是说,在基本规律之上,本质上已经没有新的基本规律),但受实际计算能力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这是不能完全做到的,这也是各学科的经验规律和初级模型有价值的原因.虽然如此,我们研究一个层次的自然界根本上讲还是要找到该层次独有的基本规律,并充分利用底层学科的概念和工具进行研究.
有了以上认识,我现在定义一门学科(一种层面)的最基本的规律为”第一规律”,在这个层次上,”第一规律”(原因)和待预测现象(结果)是一对一的.例如,胡克定律中,结果--弹簧产生弹力与原因――弹簧伸长是一一对应的,弹簧弹力不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再如,天气预报中的流体力学规律就是天气学的”第一规律”,一种受力只会导致一种气流运动从而导致唯一的天气状况.而比”第一规律”复杂的我称为”非基础规律”(包括经验规律和初级模型),它对待预测的现象是一对多的.例如天气预报的第二阶段中的判断温度,风向等的走势,由于不同的流体受力状况可能形成相近的走势,这种走势和受力就是一对多的了,又由于受力和天气状况一对一,所以走势和天气状况就是一对多了,因而靠走势判断天气的精确度当然就不是很高了(但也是必要的).天气预报中靠观察云层,有更多的流体受力情况导致相同的云层外观,所以观察云层就更”非基础”了.
一门学科,如果找到了它的”第一规律”,我们就能顺着一对一的因果逻辑链原则上精确预测现象.例如天气预报正是找到了”第一规律”――流体力学规律才大幅提高了准确度.有了”第一规律”,我们就可以用计算机处理不同位置时间的”第一规律”,并且综合初级模型和经验规律来预测未来的情况.
现在回到地震预测问题,和天气预报研究流体力学类似,地震预测处理的是固体力学.地震预测领域的”第一规律”显然是固体力学规律,具体讲就是各种固体的形变和应力,要真正准确预报地震,必须要知道各处的固体成分和形变.首先要在实验室中研究清楚每种固体形变量达到多少的时候固体会破裂并且释放多少弹性能,还要弄清这些能量在不同地层的固体中传播时的衰减规律.当然,由于固体的受力远比流体复杂,即使在实验室里也只能得到概率性的结果,但这对地震预测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它确立了一对一的因果关系.但是一旦这种概率性弱到一定程度,一对一的因果链会被极大削弱.如果物理学证明固体的形变与破裂的相应确定性的关系的概率p比小概率的概率(0.3%)还小,那么地震预测整个体系的科学价值就不大了(但只要因果链不是太弱,预报就是有意义的,例如预测某地有5%的可能发生8级地震,人们可以做好一些应急措施,如准备粮食和水等,但如果预测0.01%发生8级地震,那在科学上就算小概率了)所以我认为研究p的值是解决地震可否预报,或者说地震有没有必要预报这个世纪大难题的关键(但这只是经典和宏观意义上的判据,在微观和介观下,情况是不同的).
有了以上认识,现在各种地震预测手段的本质就容易看清了.我认为目前只有通过地震波,地电等手段弄清地壳组成与形变,并与地震联系起来的做法才是一对一的科学方法.其他如研究地震复发周期,研究地光,地下水位异常,甚至动物异常(这方面牵扯的不只是地学因素,还有生物因素,所以一对一的特性更差)都是”非基础规律”,对地震现象是一对多的,可信度是较低的.当然,一些成功的初级模型一对一特性是较好的(但不可能精确的一对一),这是有很大意义的.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告诉我们,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交界处.这样,我们就会重点探测板块交界处的地下固体形变.
对比天气预报,我认为现今的地震预测还处于较原始水平:我们有了一定的经验性规律积累(如地震长时间尺度的复发周期,地域分布,震前的一些异常现象),和较为初级的半定量模型(如板块构造,弹性波回跳理论等),没有对地下固体形变和受力的精确和全局性的把握,没有定量的大型计算预报.而且,由于地震现象的突发性,大型地震的稀疏性,地下结构的不可见性等限制,即使是经验性的规律也比天气预报的粗糙许多.
总之,现在地震预测精确性极低,地震局的主要工作还是地震监测和评估。
当然,你说的天眼和地震的因果链式及其弱的,可以忽略
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有什么区别?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却令无数人刻骨铭心.那一刻,处于四川地震带的汶川发生了一次里氏8.0级罕见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几十亿,诺大的城镇瞬间被夷为平地.然而比经济损失更加惨重的,是人们的精神损失——本次地震造成六万余人死亡,三十万余人受伤,而失去了亲人的人则不计其数!
这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令人心酸,地震无情,天灾难避!但是,纵然地真可怕,可灾难中母亲的安慰却令人安心;即使地震危险,可废墟下老师的怀抱却令人感到安全;就算地震凶残,可真情却令人温暖!
在这次地震中,无数的故事令人为之动容——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组织奔赴灾区;老师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59个学生;母亲以给孩子喂奶的姿势保住孩子的生命,致死如此;哥哥背妹妹徒步12小时走出灾区……无数的感人故事,令我们潸然泪下.然而,有一个故事,听过的人的泪流满面;有一条短信,看过的人都为之动容;有一颗真心,所有的人都为之感动!那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和许多人一样,她被倒下的房屋死死的压住,但不同的是,她身下还有一位不满周岁的婴儿.她瘦弱的肩膀,顶住了巨大的水泥板;她弯曲的脊梁,挡住了重重的瓦砾;她细长的双手,抵住了坚硬的地板.她轻轻的安慰着孩子:“宝贝,不哭.”孩子迷茫的望着母亲,终于沉沉的入睡.渐渐的,母亲感到自己逐渐支撑不住了,她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完成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有幸能存活下来,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这是母亲的遗言,更是母爱的宣言!孩子还在安静的睡着,他还带着甜美的微笑,没有丝毫的惊慌,因为他知道,有母亲的地方,一定是美丽、安全,并且温暖的……
不只在地震中,地震之后,真情依旧无限温暖!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温总理奔赴一线,立刻展开救援.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纷纷献出爱心,不论是一床棉被、一件衣服,还是一条围巾,都为灾区人民寄去了浓浓真情.人们用一颗颗真挚的心,一张张微笑的脸,一双双援助的手,为灾区人民寄去温暖,建起一座座生命之桥!
中华儿女是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就没有度不过的难、战不胜的苦!我记得温总理曾说过:“山可以移动,但动摇不了中华儿女抗震救灾的决心;水可以阻断,但阻断不了内地同胞的深切友谊!”自从地震发生以来,世界各地都在支持我国,救援从未间断,时间就是生命!解放军官兵不分昼夜的抢救生命.一位战士好几次住进了医院,但是,当他醒来,发现自己离开了“战场”时,他猛然拔下针管,飞奔出去,他的战友拦住了他,他不能再去了呀!一次次负病救人,贴大的身躯也受不了啊!他面对执意阻拦的战友,竟抛弃战士的尊严,“噗通”一声跪了下来,哭着求战友:“求求你再让我去救一个!”这下跪,不是懦弱,更不是屈辱,而是一个军人,对人民的承诺,对社会的付出啊!
无论是地震中伟大的母爱,还是救灾中战士的请求,这都是源于一个字,这个字无需华美语言的修饰,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更没有引人注目的轰动,它平凡却耀眼,它普通却感人,那个字,就是——爱!
这次地震不仅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更是一次爱的奉献!那坚毅的眼神告诉我,那温暖的祝福告诉我,那美丽的微笑告诉我,地震,震不垮我们的爱心!
我们知道在现如今的一个科技发展时代当中,我们人们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对于自然现象的一些报警和预警越来越准确,特别是我们的天气预报,这方面的一个努力更是如此,我们每天日常出行通过手机观看天气预报,我们就能知道天气的一个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那么关于地震同样如此,那么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怎样的一个区别?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一、关于地震预警。首先就是关于地震预警来说的话,这是为了给我们人类一个警示,也就是告诫我们即将发生地震。因为我们知道地震所产生的威力和训时间上,和迅速性上面远远大于其他的自然天灾,当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可能在家中睡觉,或者在工作的场所中进行工作。例如08年的汶川地震那时候正好是下午2点左右,那一时间段内刚好人们在家中睡午觉,炎热的夏天白天工作累了,那么休息午觉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这一次的地震当中造成数10万的人员伤亡,而且地震预警是即时让我们居民及时进行疏散的一个警报。
二、关于地震预报的作用。还有就是关于地震预报是提前大约1~2天所知晓的一个情况,这和我们的天气预报是一样的效果,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一地区在最近可能会有爆发地震的情况。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及时进行调整,我们的日常出行和做好地震预警,这也是保护我们人员安全的一个措施。
三、先有地震预报,后有地震预警。最后就是关于两者的一个先后性,上面先有地震预报,后有地震预警,地震预报是让我们知晓这一地区会发生地震的一个概率,而地震预警是为了及时疏散在这一地区的人们。